OffscreenCanvas 是一个实验中的新特性,主要用于提升 Canvas 2D/3D 绘图应用和 H5 游戏的渲染性能和使用体验。OffscreenCanvas 的 API 很简单,但是要真正掌握好如何使用,需要页端对浏览器内部的一些运作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这也是撰写本文的目的。
跟 OffscreenCanvas 关系比较紧密的还有另外两个新的 API,ImageBitmap 和 ImageBitmapRenderingContext,在文中也会一并进行讲解。
目前 OffscreenCanvas 在最新版本的 Chrome 和 Firefox 上都可以通过实验室开关打开,Chrome 的开关是 chome://flags -> Experimental Web Platform features,本文的例程是在 Chrome 67 Canary 上进行验证。OffscreenCanvas 的 API 在未来仍有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本文会随之进行更新。
概念说明
Chrome 开发文档里面对 OffscreenCanvas 的定义是:
A new interface that allows canvas rendering contexts (2D and WebGL) to be used in workers.
Making canvas rendering contexts available to workers will increase parallelism in web applications, leading to increased performance on multi-core systems.
简单的说,就是你现在可以在 Worker 线程调用 Canvas API 啦,通过在 Worker 线程完成 Canvas 渲染任务,可以提升 WebApp 的并发程度,从而提升性能和使用体验,balabala…
不过 JavaScript 目前并没有提供一个真正可用的多线程并发编程模型,缺少了互斥,信号量等同步原语,线程间无法共享数据,所以除了一些很特定的应用场景,并且需要页端对应用/游戏的引擎设计做出较大的修改,大部分场景下指望简单地使用 OffscreenCanvas 然后就能获得并发带来的大幅性能提升其实并不太现实。不过即使应用/游戏无法有效地使用 OffscreenCanvas 来实现自身的多线程并发运行,OffscreenCanvas 仍然提供了很高的使用价值,也让浏览器有机会优化自身的 Canvas 渲染流水线,下文会通过例程来讲解如何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有效地使用 OffscreenCanvas。
当然你还是可以在主线程使用 OffscreenCanvas,并且即使在主线程使用,取决于应用的场景,也还是可能会带来一些收益。
JavaScript 未来也许会增加多线程共享数据,数据访问同步的支持,但是起码目前是没有的。
使用解析
OffscreenCanvas 目前主要用于两种不同的使用场景:
- 一种是在 Worker 线程创建一个 OffscreenCanvas 做后台渲染,然后再把渲染好的缓冲区 Transfer 回主线程显示;
- 一种是主线程从当前 DOM 树中的 Canvas 元素产生一个 OffscreenCanvas,再把这个 OffscreenCanvas 发送给 Worker 线程进行渲染,渲染的结果直接 Commit 到浏览器的 Display Compositor 输出到当前窗口,相当于在 Worker 线程直接更新 Canvas 元素的内容;
我自己把第一种使用方式称之为 Transfer 模式,第二种使用方式称之为 Commit 模式。
Transfer 模式
Transfer Demo,使用 Transfer 模式
Transfer 模式主要用于后台渲染,避免耗时的渲染任务会阻塞前台线程,导致应用无法及时响应用户的操作,比如一些 2D/3D 图表,图形可视化应用,地图应用等。
实际上这是 OffscreenCanvas 这个特性的最早需求,来自于 Google Map 团队。
Transfer Demo 运行流程大致如下:
- 主线程启动 Worker 线程,并请求初始化;
- Worker 线程创建 OffscreenCanvas;
- Worker 线程获取 OffscreenCanvas 的 WebGL Context 并进行绘制;
- Worker 线程获取 OffscreenCanvas 的缓冲区(ImageBitmap),然后 Transfer 回主线程;
- 主线程将 Worker 线程回传的缓冲区分别绘制在两个不同的 Canvas 上,一个 Canvas 使用 CanvasRenderingContext2D,一个 Canvas 使用 ImageBitmapRenderingContext;
- 3 ~ 5 重复运行;
代码解析
下面是一些主要步骤的代码,展示了 OffscreenCanvas,ImageBitmap,ImageBitmapRenderingContext API 的使用。
在 Worker 线程创建 OffscreenCanvas
1 | function Init(mode, data) { |
获取 OffscreenCanvas 的缓冲区并回传
1 | function TransferBuffer() { |
主线程接收回传的缓冲区并绘制
1 | g_render_worker.onmessage = function(msg) { |
ImageBitmap 和 ImageBitmapRenderingContext
上面的例程使用到了 ImageBitmap 和 ImageBitmapRenderingContext,它们到底是什么,跟 ImageData 和 CanvasRenderingContext2D 又有什么不同?
ImageBitmap 主要是用来封装一块 GPU 缓冲区,可以被 GPU 读写,并且实现了 Transferable 的接口,可以在不同线程之间 Transfer。跟 ImageData 不一样,ImageBitmap 并没有提供 JavaScipt API 供 CPU 进行读写,这是因为使用 CPU 读写 GPU 缓冲区的成本非常高,需要拷贝到临时缓冲区进行读写然后再写回。这也是为什么规范的制定者没有扩展 ImageData,而是提供了一个新的 ImageBitmap 的缘故。
ImageBitmap 可以被当做普通的 Image 绘制在一个 2D Canvas 上,也可以通过 ImageBitmapRenderingContext Transfer 到一个 Bitmap Canvas,我们通过举例来说明这两种方式的区别:
- 但我们使用 OffscreenCanvas,通过 2D/3D 进行绘制时,就好像我们有一块画板,上面有一些画纸,我们可以在画纸上作画;
- 调用 OffscreenCanvas.transferToImageBitmap 获取 ImageBitmap 封装的缓冲区,就好像我们把当前绘画的画纸取下来;
- 把 ImageBitmap 作为 Image 绘制在一个 2D Canvas 上,就好像我们对已经绘制好的图画在新的画纸上进行临摹;
- 把 ImageBitmap 通过 ImageBitmapRenderingContext.transferFromImageBitmap Transfer 给 Bitmap Canvas,就好像我们把画纸放入一个画框里挂在墙上显示;
简单的说 ImageBitmap Transfer 语义实现了 Zero Copy 的所有权转移,不需要对缓冲区进行拷贝,性能更高,但是也限制了显示的方式,而临摹意味着我们可以对临摹的副本进行旋转,缩放,位移等等,还可以在上面再绘制其它内容。另外 ImageBitmap Transfer 之后所有权就发生了转移,比如 Transfer Demo 的例程调换一下两个 Canvas 的绘制顺序就会报错,这是因为 Transfer 之后,原来的缓冲区引用已经被置空变成一个空引用。
具体使用哪种方式取决于应用的场景,如果只是简单的展现就可以考虑使用性能更高 ImageBitmapRenderingContext,OffscreenCanvas,加 ImageBitmap,加 ImageBitmapRenderingContext 提供了一种最高效的后台渲染,前台展现的方式。
Commit 模式
Commit 模式主要用于 H5 游戏,它允许应用/游戏在 Worker 线程直接对 DOM 树里面的 Canvas 元素进行更新,浏览器在这种模式下提供了一条最短路径和最佳性能的 Canvas 渲染流水线。
要理解浏览器所做的优化,我们首先要了解普通 Canvas 元素更新的渲染流水线,跟其它 DOM 元素一样,Canvas 元素的更新也是走非合成器动画的渲染流水线,主要的缺点是:
- 非合成器动画的渲染流水线比较复杂和冗长,有较多的 Overhead,页面的结构越复杂,Overhead 就越高;
- 如果同时有其它 DOM 元素一起更新,Canvas 的更新会被其它 DOM 元素的光栅化所阻塞,导致性能下降,性能下降的幅度取决于其它 DOM 元素光栅化的耗时;
如果我们调用 Commit,并且 Commit 的 OffscreenCanvas 是跟当前 DOM 树里面的某个 Canvas 元素相关联,浏览器就会直接将 OffscreenCanvas 的当前绘制缓冲区发送给 Display Compositor,然后 Display Compositor 就会合成新的一帧输出到当前窗口,对浏览器来说这就是最短的渲染路径。
在 Worker 线程使用 Commit 模式,理论上我们会:
- 避免被主线程的其它任务所阻塞,Worker 线程可以完全专注在 Canvas 动画的运行上;
- 通过 OffscreenCanvas 更新 Canvas 元素,浏览器走的是最短的渲染路径,避免了非合成器动画的冗长流水线和 Overhead;
- 如果有其它 DOM 元素同时更新,不会阻塞 OffscreenCanvas 的更新,所以通过 OffscreenCanvas,的确实现了 Canvas 更新和其它 DOM 更新的并发运行;
- 如果 DOM 元素需要处理事件,这些事件处理不会被 Worker 线程所阻塞,只是处理的结果数据可能需要发送给 Worker 线程用于后续的绘制;
使用 OffscreenCanvas Commit 模式的副作用是 OffscreenCanvas 的更新和其它 DOM 元素的更新不再是强制同步的,即使它们是同时更新,甚至都在主线程而不使用 Worker 线程,因为两者已经分别走了不同的流水线,最后呈现在屏幕的时机也可能不会完全一致。如果一定要求同步,就只能参考 Transfer Demo 的做法,将绘制后的缓冲区 Transfer 给 Bitmap Canvas 来显示,但是这样就无法发挥 Commit 模式的性能优势了。
如果页面除了一个 Canvas 元素外没有其它 DOM 元素,理论上 OffscreenCanvas 能够带来的性能提升也比较有限,当然蚊子肉再少也是肉,能提升一点也是好的。
Commit Demo 的运行流程大致如下:
- 主线程从当前 DOM 树中的 Canvas 元素生成 OffscreenCanvas;
- 主线程启动 Worker 线程并初始化,OffscreenCanvas 作为初始化的参数被 Transfer;
- Worker 线程接收 OffscreenCanvas 后完成初始化;
- Worker 线程使用 WebGL 对 OffscreenCanvas 进行绘制;
- Worker 线程绘制完成后 Commit,然后等待浏览器的回调;
- Worker 线程接收到到浏览器的回调后继续绘制下一帧,重复 4 ~ 6;
代码解析
启动 Worker 线程并初始化
1 | g_render_worker = new Worker("../common/render.js"); |
Commit 然后等待回调
1 | function renderloop() { |
动画驱动
在 Worker 线程驱动 OffscreenCanvas 动画有很多方式,比如使用传统的 Timer 和 rAF 的方式。
- 如果使用 Timer,我们可以在 Worker 线程直接使用,参考 Transfer Demo 的例子;
- 如果使用 rAF,我们需要在主线程先获得 rAF 回调,然后再通知 Worker 线程;
这两种方式各有其缺陷,都不是理想的选择。
上面的例程展示了新的动画方式,gl.commit() 返回了一个 Promise 对象,它会在下一次 Begin Frame 时被 resolve,Begin Frame 基本上可以认为是浏览器环境下的 vSync 信号,浏览器会在 Begin Frame 的过程中调用 rAF 的回调,resolve Commit Promise。因为目前 Worker 线程并不支持 rAF,所以后者就是我们当前最好的选择。